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2016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

        日期:2016-02-20      来源: 市政府办公室

        字号:

        --2016年2月17日在烟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

        烟台市市长 张永霞

        各位代表:

        现在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。

        一、“十二五”时期工作回顾

        “十二五”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,是砥砺奋进的五年,也是成就辉煌的五年。五年来,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全市上下在中共烟台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认真贯彻执行中央、省各项决策部署,开拓创新、攻坚克难,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。“十二五”规划安排的30项主要指标中,有12项约束性指标和16项预期性指标超额完成,2项预期性指标接近目标值,“十二五”胜利收官。

        过去的五年,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“三个明显高于”,发展质量效益达到新水平。五年来,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,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明显高于全国、全省和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水平。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%,连续突破5000亿元、6000亿元,2015年达到6446.1亿元,人均生产总值是“十一五”末的1.6倍、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跨过300亿元、400亿元、500亿元,2015年达到542.7亿元,年均增长17.9%。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4667.1亿元和2679.5亿元,年均分别增长18.5%和13.9%。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,三次产业之比由2010年的7.7:58.9:33.4调整为6.8:51.6:41.6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,粮食生产实现“十三连丰”,“海上粮仓”建设全面启动,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,打造了东方海洋、鲁花、龙大、民和牧业、双塔食品等一批知名品牌、放心品牌,全市农产品出口占到全国的1/20。工业实力不断增强,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、利税和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0.9%、9.1%和8.8%,2015年分别达到15351亿元、1460亿元和1101亿元,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由12家增到16家,形成了汽车制造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,是全省唯一连续10年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市。万华工业园、张裕国际葡萄酒城、上汽通用东岳新车型等重大项目建设投运,富士康(烟台)工业园、南山集团、招金集团、中集来福士、杰瑞集团、绿叶集团等骨干企业纷纷进军新领域。服务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,金融、物流、旅游、养老、文化、体育等产业蓬勃发展,万达广场、中粮大悦城等商贸综合体建成投用。华海财险组建运营,恒丰银行资产突破万亿元,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030亿元和4470亿元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.48亿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2720亿元,国内首艘全资自主经营管理的邮轮“中华泰山”号顺利运营。引进20多个大型养老项目,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产业试点市。新认定山东名牌产品242个、服务名牌87个,一批烟台企业、烟台产品正以崭新面貌闪亮中国、走向世界。

        过去的五年,全市改革开放创新实现“三个纵深推进”,发展动能开始出现新转换。各领域改革纵深推进,实施国家、省改革试点106项,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9.8%、行政权力事项压减48.7%,国企、农村、医药卫生、教育、政府机构、事业单位以及财政、科技、文化、价格等领域改革迈出坚实步伐,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提前完成。对外开放纵深推进,累计使用外资80.5亿美元,是“十一五”时期的1.6倍,新增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5家、项目24个,总数分别达到94家和138个。2015年进出口总额493.9亿美元。新缔结7个国际友好城市,总数达到24个。创新驱动纵深推进,引进了3个国家级科研院所,新增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企业技术中心11家,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46家,申请发明专利1.8万件,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,引进人才15.5万人,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、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。烟台开发区综合实力稳居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第6位,保税港区进出口规模上升到全国14个保税港区第1位,烟台高新区、招远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,昆嵛山保护区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,东部新区拉开发展框架,5个省级开发区进入全省30强。

        过去的五年,全市基础设施、城乡面貌、生态环境实现“三个较大改善”,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突破。基础设施实现较大改善,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通车运行,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建成通航,胶东调水工程贯通通水,龙烟铁路开工建设,烟台港西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等一批港口工程建成投运,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3.3亿吨,稳居国内十大沿海港口之列。丁字湾跨海大桥、长岛南北长山大桥竣工通车,蓬莱至长岛实现跨海供水。海阳核电一期顺利推进,华电莱州电厂一期投入运营。新建成4条高速公路,新增农村公路4224公里,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.88万公里。城乡面貌实现较大改善,城镇化率由55.3%提升到60.4%。《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1-2020年)》获国务院批复。市区城建投入1500多亿元,实施了白石等10多个区片改造和700多个重点项目,建成区面积由265平方公里扩展到316平方公里。

        全市新建扩建生活垃圾发电项目5个、污水处理厂7座,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51万平方米、天然气用户42万户。15个镇成为全国重点镇。建成新型社区346个,改造农房30.8万户,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%,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实现全覆盖。对16座大中型和321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。生态环境实现较大改善,重点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在85%以上,门楼水库总氮浓度均值下降40%以上。造林绿化116万亩,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。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二位。

        过去的五年,全市社会事业、民生保障实现“三个巩固提升”,社会和谐水平达到新高度。社会事业持续巩固提升,新建扩建学校、幼儿园617所,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。新增医疗卫生机构236所。全社会累计爱心捐款15.3亿元,救助困难群众268万人次。深入挖掘胶东红色文化,圆满承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,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。烟台籍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。民生保障持续巩固提升,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907元、15540元,年均分别增长10.6%和12.8%。五年新增城镇就业88.6万人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.2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25%以内。整合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,各项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高。创设了“89000”民生服务平台。筹建保障房2.7万套,改造棚户区7.66万户。持续巩固提升,信访工作扎实有效,安全生产、食药安全、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。“法德共进”经验在全省推广。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先进水平。对口支援西藏、新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。国防动员、民兵预备役、人民防空、双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。老龄、妇女、儿童、残疾人、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,统计、史志、档案、仲裁、机关事务、新闻出版、广播电视、民族宗教和气象、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绩。

        各位代表,2015年是“十二五”收官之年,我们承接长期积淀的良好基础,围绕实现年度和五年的“双目标”,坚持工作重心下移,脚踏实地推进各项工作。着力强化稳增长措施。出台经济转型升级10条、稳外贸16条、工业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引进设立了城镇化、健康养老等34支规模达340亿元的各类基金。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.4%,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.7个百分点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.7%,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.3%,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3.8%,进出口总额占全省1/5以上。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。按领先型、支柱型、追赶型、成长型、转移型“五种类型”引导产业转型升级,重点扶持发展系统重要性产业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1.1%,工业36个行业大类中有29个增加值增长,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11.5%。新增上市公司4家,总数达到38家,居全省首位,另有2家已通过审核即将上市,75家企业在“新三板”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。成功组建海洋产权交易中心。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5.8%。获批国家应急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。着力营造开放新优势。中韩(烟台)产业园成为中韩自贸协定框架下中韩两国共建产业园区,与韩中(新万金)产业园建立“两国双园”合作模式,对韩贸易110.8亿美元、占全省1/3以上。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全部建立经贸往来,全市境外实际投资增长37%。成功举办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第五届总会。着力加强涉企服务。建立“三清单一平台”,砍掉了一批办事关卡,完善企业联系人制度和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,推广自贸区可复制政策,集中解决要素保障等六个方面问题,取消、停征、免征、降低8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,减轻企业负担2.5亿元,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97.3%,其中企业增长66.8%。着力办好惠民实事。12件为民服务实事全部完成。4.3万人实现脱贫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.8%和8.9%。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4天,比上年增加24天。我市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。烟台格罗宁根大学在中荷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办学协议。

        各位代表,过去五年,面对深刻变化的经济形势,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,创造的财富影响深远,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。走过“十二五”,我们深切感到,正是坚持理念上与时俱进、目标上高点定位、措施上大胆探索,才引领了烟台经济行稳致远。特别是十八大以来,我们从抓“速度机遇”到抓“转型机遇”,确立了率先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,明确了“六抓六促”“六个持续”的工作思路,工作指导的重大转变激发了烟台发展新动力。全市生产总值上升到全国城市第20位,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上升到第9位。走过“十二五”,我们深切感到,正是在机遇面前积极作为、在挑战面前直面应对、在困难面前矢志不移,才实现了烟台经济破难前进。抢抓“蓝黄”两区建设、扩大内需等重要机遇,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,拉开了“一极领先、多极崛起”格局。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,变挑战压力为转型升级动力,倒逼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。走过“十二五”,我们深切感到,正是改革的不断深化、开放的纵深推进、创新的持续突破,才聚集起支撑烟台发展的正能量。着眼解决长期矛盾和困难的综合改革增强了动力与活力,推进产业、市场、企业、园区、城市“五个国际化”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,各个领域的创新举措和成功实践培育出发展的新动能。走过“十二五”,我们深切感到,正是攻坚克难的魄力、坚韧不拔的毅力、众志成城的合力,才成就了烟台重点工作的新突破。全市上下万众一心,共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,合力维护发展大局,取得了全国文明城市“四连冠”、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“六连冠”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,结束了烟台无动车、无专属民用机场、无客水的历史,第三届亚沙会向世界展示了烟台风采。走过“十二五”,我们深切感到,正是保持了执政为民的理念、改善民生的担当、为民谋利的执着,才提升了烟台人民的幸福指数。坚持每年兴办一批为民服务实事,每年提高民生保障标准,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上升到77.2%,烟台幸福指数在多家专业机构评价中居全国前列。走过“十二五”,我们深切感到,正是践行群众路线、开展“三严三实”教育、持续改进作风,才促进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。政府系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,持续强党建、转作风、抓纪律、反腐败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,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,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,决策程序和行政行为更加规范。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,累计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522件、政协提案2501件。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规律性认识,必将成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宝贵财富。

        各位代表,五年来我市取得的每项成绩,都是党中央国务院、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,是市人大、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,是全市上下努力拼搏的结果。在此,谨代表市人民政府,向全市各族人民,向市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向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、人民团体,向驻烟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,向中央省属驻烟单位,向各位老领导、老同志,向关心支持烟台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们,表示衷心的感谢,并致以崇高的敬意!

        各位代表,过去五年成就巨大,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,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,新旧动能正在转换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任务艰巨繁重;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,创新驱动动力不足,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;改革进入攻坚期,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破除;财政收入增速放缓,刚性支出持续增加;公共服务与群众期望仍有一定差距,扶贫攻坚任务艰巨;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,安全生产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;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、依法行政的法治观念需要强化,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问题。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,逐一化解矛盾、突破难题,为更好更快发展扫清障碍、铺路搭桥。

        二、“十三五”时期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

        “十三五”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。面向未来五年,我们编制了《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(草案)》,《纲要(草案)》及《说明》已印发大会,请一并予以审议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: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、重要批示精神,按照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紧紧围绕率先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,瞄准“一二三四五”的总目标,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,深入推进“六抓六促”“六个持续”,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,着力做强实体经济,着力加强生态建设,着力保障改善民生,依靠改革的主动、开放的主动、创新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,确保决胜全面小康、率先走在前列。

        决胜全面小康、率先走在前列,就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、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。坚持率先创新发展,实施全域创新,掀起技术、制度、管理、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热潮,打造创新烟台、创业港城、创客家园、创富城市,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。突出技术创新,以高新技术支撑产业的未来。到2020年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3%,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%以上。坚持率先协调发展,围绕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、打造价值中心,精心建设主城区,拓展东部蓝色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,发展西部高端制造业和临港产业核心区,拉开“一城居中、两翼齐飞、融合发展”的市区空间布局。统筹推进区域开发建设,着力打造北部经济隆起带、南部经济崛起带、中部生态涵养带,构筑现代城市与富美乡村和谐相融的城乡空间布局。到2020年,城镇化率达到65%。坚持率先绿色发展,守护好“山海岛泉河”生命共同体,创建国家森林城市、水生态文明城市,打造生态美丽典范城市。到2020年,森林覆盖率达到42%以上,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10天以上。坚持率先开放发展,深入实施“五个国际化”,促进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双向突破,实现外贸“大进大出”向“优进优出”转变。到2020年,对外贸易达到630亿美元,五年使用外资100亿美元。坚持率先共享发展,健全共建共享机制,实现投资有效益、产品有市场、企业增利润、员工增收入、政府增税收。到2020年,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、3万元以上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5%以内,使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
        决胜全面小康、率先走在前列,就要突破重点、带动全局。在增创政策新优势方面,推进中韩(烟台)产业园“两国双园”合作,参与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,争取建设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。在培育经济新引擎方面,发展临港综合产业区,推进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,打造海洋产业高地,建设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。在壮大产业新集群方面,实施“双百千”工程,推进380个总投资1.5万亿元的重点项目,把国家应急产业基地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产业园区。在构建交通新格局方面,建设城市轨道交通,建成龙烟铁路,完成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,争取潍莱高铁与济青高铁同步通车,推动尽早建设环渤海高铁,积极推进海青城铁,力争渤海海峡跨海通道、中韩铁路轮渡取得实质性突破,建成蓬栖、文莱、龙青高速公路。在强化要素新保障方面,实现海阳核电一期并网发电、二期启动建设,建成华电莱州电厂二期、中兴电力蓬莱电厂等重大能源项目,构建“双水源”“双气源”保障网络。在打造城市新亮点方面,开发烟台港一突堤,建成滨海西路及夹河桥,基本完成城市棚户区、危房、老旧小区改造。

        决胜全面小康、率先走在前列,就要厚植优势、创立标杆。珍惜“烟台蓝”,着力保护好蓝色的天、蓝色的海,大力发展蓝色经济,持续提升蓝海实力和蓝色魅力,建成“本地人自豪、外地人向往”的宜商宜居宜游城市。提升“烟台造”,倡导“工匠精神”,推进“精致生产”,培育“烟台智造”,扩大烟台产品在汽车、高铁、海工、航空航天、核电等高端领域的应用,把烟台建设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。做好“烟台人”,大力弘扬烟台精神、提升烟台价值、凝聚烟台力量,使“烟台好人”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追求,让全国文明城市成为永恒名片。

        决胜全面小康、率先走在前列,就要补齐短板、整体提升。在三次产业中着力补齐服务业短板,依托制造业优势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、价值链高端延伸,围绕挖掘消费潜力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、高品质提升,以全面奔小康为引领推进公共服务业向便利化、高效率转变。到2020年,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6%以上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着力补齐不平衡短板,开展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,推动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新生中小城市,加大帮扶栖霞、长岛工作力度。在城乡发展中着力补齐农村短板,扎实做好“三农”工作,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。到2017年,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;到2018年,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着力补齐社会事业短板,加大民生投入,增加公共服务供给,综合解决“生、老、病、养、学”等问题。在不同收入群体中着力补齐贫困人口短板,实施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确保2017年6.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让所有烟台人生活更有保障、更为公平,人生更有尊严、更加精彩。

        决胜全面小康、率先走在前列,就要防范风险、坚守底线。坚守安全生产底线,健全“三二一”机制,促进安全生产实现根本性好转。坚守森林防火底线,确保防火责任落实到位、火源监控管理到位、突发火情处置到位。坚守生态环保底线,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,构建“两屏两区八廊道”生态安全格局。坚守食药安全底线,健全产品追溯体系,严把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,努力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城市。坚守社会稳定底线,深入开展法治烟台、平安烟台、和谐烟台建设,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“七连冠”。坚守清正廉洁底线,始终保持良好作风,做到干部清正、政府清廉、政治清明。

        各位代表,时序更替,梦想前行,决胜全面小康、率先走在前列是“十三五”的“烟台梦”。我们要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,全力推动生产总值向1万亿元迈进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向1000亿元迈进,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000亿元,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.5万亿元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,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,全面提升产业品质、生活品质、生态品质、文化品质,努力把烟台建设成为经济竞争力更强、群众幸福感更足、环境友好度更高、文化影响力更大的成功城市。目标引领前进方向,目标凝聚奋斗力量。我们坚信,只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、攻坚克难,就一定能够跑好“十三五”这一棒,一定能够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,一定能够实现“十三五”的“烟台梦”!

        三、2016年的政府工作安排

        今年是“十三五”的开局之年,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。我们要在战略上稳中求进,在战术上抓住关键,全力打好稳增长提质效的主动战,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持久战,打好改革开放创新的突破战,打好破解发展难题的攻坚战。主要预期目标是: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%左右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.5%左右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%左右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%左右,进出口保持适度增长,实际使用外资增长7%左右,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%和8.5%左右。

        (一)供需两端发力“稳增长”,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在供给侧,调整优化投资、人才和环境政策,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,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。全面落实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“五大任务”。推进技术改造、兼并重组、转移合作,逐步化解钢铁、船舶、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。多措并举化解房地产库存,落实好住房公积金使用、信贷、税收等支持政策,有序推进“三个市民化”,吸引各类创业人才、年轻技能人才来烟购房、落户、兴业。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,推进债务结构调整和存量置换,防范债务风险。重点开展以降低企业成本为目标的制度性改革,减少企业交易、财务、电力、物流成本和税费负担。在需求侧,着力营造“能消费、敢消费、愿消费”的政策环境,积极培育新消费,拓展“老幼”两端消费,丰富健康和长期护理消费,发展文化娱乐消费,启动实施离境退税政策,激活境外消费者购物消费。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,实施总投资7991亿元的200个市级重点项目。在市政公用设施、医疗、养老等领域推进PPP项目,鼓励社会资本、外商投资积极参与。发挥出口的促进作用,大力发展服务贸易,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,建设电子口岸和国际航运中心,推进保税港区二期封关运作,争取开通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业务和中韩海运邮路,有选择地进口能源资源性产品、关键设备、重要零部件和日用消费品。

        (二)精准引导“调结构”,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向产品层面延伸。继续强化产业行业分类指导,按照“五种类型”促进产业结构调整,深入实施“六升六降”产品升级方案,培育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产品集群。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壮大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。大力推进“两化”深度融合,发展智能制造、高端制造、绿色制造、精细制造。针对汽车、计算机、手机等33种产值过百亿元的工业产品,针对海工装备、机器人等高科技、高附加值产品,针对各类传统产品,整合资源分类扶持。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,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、国家、行业标准制修订,共建品牌联盟、抱团开拓市场。深化发展,拓展军民共用的先进技术、产业产品、基础设施。把服务业结构调整作为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。引进培育信息技术、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,丰富提升家政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。加快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系统建设,抓好华为云数据中心等2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。整合提升旅游资源,发展邮轮游艇经济,建设仙境海岸旅游带核心城市。剥离培育200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。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带动广大农民奔小康的重中之重。着力推动农产品向特色、优质、生态、安全方向升级,扶持“三品一标”认证和国际认证,构建烟台特色优势产品价格指数体系。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措施,建设好42个国家级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。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。树立大食物理念,推进“海上粮仓”、海洋牧场建设。培强叫响苹果优势产区,打造全国苹果价格中心和交易中心。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。强化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运行管理。促进粮经饲统筹、农林牧渔结合、种养加一体化发展,培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,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,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,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,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

        (三)激发全社会活力“抓创新”,重点推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。扶持发展“四新经济”,打造“四众模式”支撑平台,抓好“七个一批”市场主体培育,发展分享经济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政府大力推动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紧密型创新体系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发挥天使投资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,实施科技“创新券”制度,培育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。完善产业导航服务平台,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,发展新型研发机构。健全人才流动、评价和激励机制,培养引进领军人才、青年骨干和优秀科研团队,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。鼓励商业模式创新,引导工业企业由生产制造商向以制造为基础的综合服务商转型。发展平台经济,积极开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试点,拓展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和联合产权交易中心的功能。稳妥推进金融创新,做强法人金融机构,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市开展业务,有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和互联网私募股权融资平台试点。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,促进企业多渠道融资。探索设立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发展母基金,培育引进各类股权投资基金,加快打造全省金融板块“第三极”。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与覆盖面。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。加强地方金融监管,规范各类融资行为,严厉打击非法集资,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、系统性风险底线。

        (四)内外联动“扩开放”,重点强化招商引资、优化生产力布局。坚持“大走访”常态化,更加精准高效地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对接,深化与央企、大型民企、科研院所合作,拓展产业基金、外资并购、境外上市等多元化引资渠道,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股,推动教育、文化、医疗、养老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试点。加快建设中韩(烟台)产业园,重点推进智能制造、生命科学、金融服务等产业招商合作,探索对韩先行先试开放政策,扩大中韩优秀进出口企业互认范围,建设电子口岸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,着力打造中韩自贸区建设前沿城市。深入挖掘与港澳台、日本经贸合作的潜力,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、国际友城的经贸往来,着力打造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支点城市。拓展与欧洲、美国、澳大利亚以及京沪深、环渤海区域的深度合作,密切与东亚城市间交流。支持本土企业根留烟台,建设跨国公司,拓展国际市场、开发境外资源、开展产能和装备合作、设立“海外仓”。发挥园区开放主阵地作用,创新园区体制机制,开展社会管理事务剥离和招商人员市场化试点。因地制宜建设国际学校、医院和社区,努力营造“亲商、爱商、安商、富商”的发展环境,使烟台成为本土企业发展的沃土、域外企业向往的热土。

        (五)围绕深层次问题“促改革”,重点抓好上级改革方案落实和自主革新。搞好国家、省改革试点,探索可推广可复制政策、制度和措施。推进“先照后证”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实行收费清单管理,强化事中事后监管。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,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模式。完善预算管理体系,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,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,推进税式支出管理改革。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,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。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。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,稳妥实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,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。实施公车改革,深化医药卫生、收入分配、价格、供销等各领域改革。积极推进具有较大牵引作用的本地改革措施,促进多重目标、多种政策、多项改革的平衡协调。

        (六)坚持一体化发展“统城乡”,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,坚持“五个统筹”,完善治理体系。高起点精准化规划提升城市品位。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,编制近期建设、综合交通等各类规划,推进“多规合一”。提高规划设计水平,塑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、符合山海禀赋特色的城市风貌。高标准精品化建设打造城市经典。抓好年度投资601.5亿元的269个市区城建重点项目,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,实现胜利南路南延、城铁南站南路等道路竣工通车,推进慎礼等29个区片改造,实施标识规范提升等15项市政和绿化工程,完善慢行交通系统,推动城市停车产业化发展。启动“海绵城市”和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工作。加快铁路建设,龙烟铁路年内竣工,开工建设潍莱高铁,实施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。实现西港区至淄博输油管道、30万吨级原油码头试运行。加快建设3条高速公路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,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。高水平精细化管理保障城市运行。着力解决交通拥堵、乱搭乱建等各类“城市病”,提高老旧小区管理水平。抓好9项污水、垃圾处理及排水排污改造工程,用两年时间完成运行超过15年的供热和供水管网改造,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、天然气用户2万户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,加快4G网升级改造、三网融合、光纤入户,扩大免费无线网络覆盖范围。抓好国家重点镇和省市示范镇建设。启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完善提升三年行动计划,加快建设县、乡、村互联互通的网络服务平台。推进农村亮化工程和取暖工程试点,改造农村厕所15万户,新建改造旅游厕所4420处。继续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,改造13条普通国省干线公路,整治隐患道路2316公里,硬化农村公路360公里。抓好7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,全面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。

        (七)严控严管“保生态”,重点实施“三清一绿”工程。实施清新空气工程,开展“五项整治”活动,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。全市新建电动汽车快充站51个,在市区新上300辆纯电动公交车。实施清澈水源工程,严格执行《烟台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》,抓好47项水生态文明提升和10大类23项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,确保如期实现水质提档升级目标。制定出台《烟台市落实<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>实施方案》,实施26条重点河流控制单元水质达标工程,水质稳定达标率达到90%以上。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。强化土壤、重金属、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。实施清洁生产工程,严格执行排放新标准,启动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,完成分散锅炉淘汰任务,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新技术。实施绿色家园工程,加强景观通道、城郊森林、水源地绿化等生态建设,做好裸露山体恢复、森林和湿地保护工作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平方公里,植树造林10万亩,共建共享天蓝、地绿、水清、景美的魅力烟台。

        (八)以人为本“惠民生”,重点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。压缩“三公经费”和一般性开支,安排更多资金用于基本公共服务,确保经济下行压力不向民生传导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,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支持高等教育加快发展,扩大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,推进“全面改薄”工程,逐步解决中小学“大班额”问题,改造校舍40万平方米以上。完成普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,

        建设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。力争烟台格罗宁根大学实现暑期招生。积极创建“健康烟台”,推动医疗、医保、医药“三医联动”,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,加快建设烟台山医院新院等医疗机构。建立百岁老人长寿津贴发放市级配套制度,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6张以上。加快打造养老产业典范城市和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式城市。实施体育健康工程,发展赛事经济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深入实施“四德”工程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,做好对胶东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持续挖掘和阐发。发展文化产业,加大文体场所设施的规划、建设和配备力度,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,繁荣群众文化生活。设立覆盖城乡的“书香烟台”建设指标评价体系。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,提高出生人口素质。扎实推进史志档案、民族宗教、仲裁等工作。加强人民防空、国防教育、国防动员、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等工作,争创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。

        (九)强化保障“兜底线”,重点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。动员和聚集全社会力量,用心、用情、用力实施产业扶贫、教育扶贫、金融扶贫、行业扶贫,有序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“两线合一”,确保年内脱贫3.5万人。着力办好为民服务实事。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,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,完善各项优惠措施,鼓励有志者特别是青年人创业,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,完善失业预防调控机制,落实援企稳岗政策,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.2万人。启动全民参保登记,建立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制度,逐步提高养老金、失业保险金、城乡低保、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。发展慈善事业,及时开展临时困难救助。探索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模式,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693户,改造棚户区1.23万户,货币化安置7000户,更好地改善群众居住条件。

        (十)千方百计“增和谐”,重点强化安全稳定措施。深入推进“三城联创”。做好立法相关工作,实施“七五”普法规划,制定“法治地图”。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加强禁毒工作,加大“天网”工程建设力度。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监管,排查整治安全隐患,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、遏制较大事故、减少一般事故。强化应急管理,做好气象服务和防震、防汛、防台风及抗旱减灾、森林防火、海上搜救等工作。争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,在大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建立快检室,建成7个县级病死畜禽集中处理场。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,建立“四社联动”机制,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。畅通诉求表达渠道,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。充分发挥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。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,建设“信用烟台”。

        四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

       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,政府系统将不断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、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成果,以严的纪律和实的作风强化执行力建设,确保干在实处、走在前列,全面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。

        (一)推进依法行政,规范行政行为。政府系统将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,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,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。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,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,扎实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。加大政务公开力度,及时回应社会关切。

        (二)坚持执政为民,提升服务水平。政府系统将全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,以简政放权为市场主体松绑,以降负减费为企业轻身,以“负面清单”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,着力服务企业、服务基层、服务群众。强化“首接负责制”,再造工作流程,实现网上办事大厅和政务服务大厅协调互动,推进服务标准化、一体化,健全以服务对象满意为标准的政务服务监督、评价、考核机制,着力打造审批环节少、办事效率高、行政成本低的政务环境,让“亲民、爱民、亲商、爱商”体现在政府主动服务之中。

        (三)强化责任担当,狠抓工作落实。政府系统将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,围绕率先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和“十三五”任务目标,定标明责狠抓落实。围绕“敢为、能为、有为”健全激励约束机制,为敢于负责者负责,为勇于担当者担当,让不作为、乱作为者无处立足、得到法纪惩处,让担当者、实干者有舞台、有作为、有地位。

        (四)严守纪律规矩,树立廉洁形象。政府系统将全面加强作风建设,切实增强看齐意识,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。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,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,自觉遵守《廉洁自律准则》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等规章制度。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,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,大力弘扬珍惜名节、注重操守、干净为官的优良传统,压缩消极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,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。

        各位代表,时代赋予重托,实干铸就辉煌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同心同德、真抓实干,顽强拼搏、开拓进取,为决胜全面小康、率先走在前列、赢得关键五年而努力奋斗!

      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
        点击进入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