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农”稳,天下安。今年,乡村产业如何振兴?美丽乡村如何建设?队伍如何发展?日前,对于我市“三农”工作,市委副秘书长,市委农办主任,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,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高言进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。
三个提升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振兴
问: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。在农业产业方面,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将如何发力?
答:农业农村局将把产业振兴作为“三农”工作的中心任务,以推动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作为主攻方向,加快农业产业链、价值链、供应链“三链同构”,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,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发展,为端稳端牢“中国饭碗”贡献更多力量。
提升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。坚持稳字当头,稳政策、稳面积、稳产量。坚持“藏粮于技”战略,积极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,带动全市粮食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万亩,粮食播种面积、产量稳定在450万亩、180万吨左右。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、强化科技支撑能力、增强科学防灾减灾能力等稳粮增粮政策措施,推进撂荒耕地分类处置、复垦复种,复种耕地1万亩。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0个。积极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,提高小麦、玉米等粮食作物入保覆盖率达到80%以上。抓好“菜篮子”产品供应,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“第一道关口”,开展市级重点农产品检测1500批次,年内肉蛋奶、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18万吨、220万吨以上。
提升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。聚焦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,启动实施新一轮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。统筹推进苹果产业发展、技术创新、品牌重塑,构建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协调匹配的现代果业发展体系。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,实施优质苗木培育、果园沃土、装备提升、现代化果园建设四大工程,大力推广应用免套袋技术和轻简化栽培、生态果园等模式,着力提升果品品质和产业组织化标准化程度。高标准举办中国·山东国际苹果节,开展烟台特色果业全品类全媒体宣传,利用京东、抖音等官方店铺精准开展苹果赋能展销活动,提升果业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。推进白羽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,依托益生、仙坛、民和等龙头企业,稳定曾祖代、祖代肉种鸡存栏,扩大父母代肉种鸡存栏,大力推广数字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养殖技术,着力提升肉鸡精深加工水平,不断巩固提升烟台肉鸡在全国的优势地位。年内,全市商品肉鸡出栏量2.5亿只以上,创建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(肉鸡)3家以上。深入落实保险、担保、贴息等生猪产业发展扶持政策,保障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。年内,全市生猪出栏量达到450万头左右。加快发展循环农业,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%以上。
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化水平。持续实施“2+6”工程,梯次打造一批十百千亿级产业集群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、农业产业强镇等集群化产业园区,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、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-2个、省乡土产业名品村30个。坚持全域角度统筹谋划,统一包装推介,塑造“好农品 烟台造”整体品牌形象,打造优质“烟台农品”品牌,扩大“烟台农品”全国影响力。围绕特色产业,拓展农业多种功能,融合农文旅、贯通产加销,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以预制菜为主导,串联起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。实施“一园一区”创建工程,集中打造“烟台预制菜”品牌,建成优质预制菜生产基地5-8个,建设水平领先的预制菜产业示范园(县)3个、示范区(镇)7个,争创“中国预制菜产业名城”。
三个行动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快速建设
问:乡村是广大农民的家园。下一步,我市将如何推进乡村建设?
答:“中国要美,农村必须美。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这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、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。
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。按照“规划先行、有序建设、城乡一体、均衡服务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、建管并重、统筹推进”的原则,稳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,健全完善农村路、水、电、气、物流、通信网络,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,着力构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农村基础设施网,加快推动85个项目建设,投入资金50亿元以上,推动我市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。
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。坚持层层抓实、措施做实、责任压实,打好村庄清洁行动“春季、夏季、秋冬季”三大战役,会同相关部门,围绕线缆杂乱、残垣断壁、“三膜一袋”等专题开展专项整治,巩固提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。强化示范引领,围绕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、长效机制等方面,打造一批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村。
实施和美乡村示范行动。坚持“整县整镇谋划、统筹整合推进、片区一体发展”思路,巩固拓展第一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和样板村建设成果,2022-2023年集中连片打造1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、创建103个样板村,4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,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0个,辐射带动各区市高质量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,使农村人居环境更加优美、产业发展更具活力、村庄建设更显特色。
三支队伍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全面发展
问:乡村振兴,人才先行。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,下一步有哪些举措?
答: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。”无论是产业振兴、组织振兴,还是生态振兴、文化振兴,都需要有“人”去做,都需要有“人才”去引领。要建设一支数量宏大、素质较高、结构合理,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队伍,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。
加强“三农”干部队伍建设。注重管理层面体制机制建设,发挥好乡村振兴牵头抓总职能,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工作及人员一体统筹、一并落实。建立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,加强干部监督管理,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,推进干部能上能下、容错纠错机制,优化干部队伍结构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不断强化服务、转变作风、提升效能,下基层、察实情、解民忧,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,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调研成果,努力造就一支为农有担当、谋农有情怀、强农有本领的“三农”干部队伍。
加强农技科研与推广队伍建设。探索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措施办法,加强引进和稳定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。充分发挥在烟涉农科研院所、高校、科创平台的作用,围绕粮食安全、绿色低碳、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,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。支持科研单位、企业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共建“科技小院”,组建优势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,开展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全方位、多元化科技服务。有计划、分层次、分类别开展培训,举办农技竞赛活动,大力培育一支知识全面、技能过硬、服务优良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链全过程全环节,组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专家库,建立咨询、指导等协同推进工作机制。大力推动科技下乡活动,在农业生产关键节点,走进田间地头,深入农户家中,现场答疑解惑,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
加强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,采取省农广校首席讲师、高校教授、农业系统专家和乡土人才“四结合”方式,精准选聘师资,围绕创新“线上线下”授课方式,培育一批既懂田间地头、又懂市场码头的乡土人才。强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,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,年内评定农民职称150人以上。扎实开展齐鲁乡村之星推荐和烟台市乡村之星评选工作,年内推荐齐鲁乡村之星60名左右,评选市级乡村之星100名左右。开展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,完成公费农科生入职工作。